打好冬管期间 涉校道路交通安全“组合拳”
晶澳科技乌兹别克斯坦项目受总统称赞,为电力基础设施落后的柬埔寨带来廉价能源在郁金香之国荷兰,总装机量20.3MW的Groetpolder光伏电站全部采用了晶澳科技的光伏组件产品。
经过2021年各种的痛彻心扉之后,日升的核心团队变得强大和从容不迫了,驾驭复杂局面更加游刃有余,化解危机的能力也越来越好了。五年后或十年后再打开它。
2021可能是最为五味杂陈与焦虑不堪的一年了,说不尽的憋屈和内卷四处弥漫,光伏经历了太多的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从现在开始,不断巩固、发展与客户的互信关系,永远都要放在东方日升各项工作的首位。我们懂得,唯有长期用虔诚之心把客户服务好,公司才有未来。我知道,越是简单干脆的回答,越是说明团队的底气十足。古人云:开拆远书何事喜,数行家信抵千金,讲的是久别离家,亲人问候是多么的重要,收到家后是多么的喜悦。
我想,到那时,无论你是否还在东方日升,还是在其他地方,只要你还在光伏这个行业中,再回过头看看2022年的自己,看看2022年的东方日升或者光伏,抑或是新能源,你一定会感慨万千,一定会感谢当初自己的选择和坚守。就像如此多的、近乎疯狂的扩张,最终必将是过剩和内卷,大多数会成为过往云烟一样。按照目前的规划产能来看,届时它很可能空降成为仅次于隆基、中环的第三大硅片商。
受益于整县推进政策、一度电补贴3分钱政策的刺激,户用装机猛增;而集中式装机因涨价而萎缩,2021年分布式装机大概率创历史新高,在总装机中的占比也将历史首超集中式。举例来说,新玩家高景太阳能去年底宣布170亿元投建50GW硅片项目,从正式签约到试投产仅花了140天,项目速度刷新行业纪录,2022年就将形成50GW产能。2022年硅料价格依然较高,通威作为龙头获利最大,而隆基的硅片利润进一步收缩,通威有可能超越隆基,成为最赚钱的光伏公司。基于对产业链价格的下行预期,以及国内巨大的项目储备量,光伏行业协会预计2022年光伏新增装机很可能超过75GW。
2021年1月~10月,分布式装机19GW,占同期总装机约65%,其中户用同比增长106%至13.6GW,为新增装机的主要来源。由于所涉产业链环节不一致,隆基与通威至今仍未正面交锋过,外界也不常将它们放在一起比较。
如此看来,一体化程度较低的中环可能在此轮降价潮中受伤更重,该公司也正在快马加鞭加码自身组件产能。截至2020年末,隆基硅片、电池、组件三端产能分别为85GW、30GW、50GW;中环主要为硅片、组件两端,产能分别为为55GW、4GW。隆基市值虽处于高位,但硅片已经没有绝对优势,保持和突破的压力加大。据《财经》了解,截至2021年底,中环硅片、组件产能将分别达85GW、11GW。
但中环近期首次推出182mm、218.2mm两种尺寸产品,两种尺寸版型一致,但据称218.2mm功率更高,这被外界解读为中环抢夺隆基182mm市场蛋糕的重要信号,中环的越界行为预示2022年的硅片市场必有血战一场。2022年,电站装机结构也将呈现新的特征。2021年1月~11月,国内光伏新增装机34.8GW,同比增长34.5%。通威的硅料优势还可以保持,且在上升通道。
一直以来,隆基、中环分别为182mm、210mm阵营的主要代表,泾渭分明。硅片降价潮下,隆基、中环两大巨头的承压能力或因一体化程度出现分化。
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,目前国内已公布合计超过60GW的大基地项目规模,19个省(区、市)共计约89.28 GW的光伏电站配置规模。目前硅料企业宣布的规划产能已超出300万吨,可以满足1200GW的装机需求。
2021年光伏产业链的价格波动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平稳发展,对此工信部、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近期均做出表态,指出产业链供应稳定、价格平稳,既是全行业共同的期待,也符合全行业的共同利益。比如硅片行情差的时候,即可调高硅片自用比例,加工成组件产品对外销售;反之亦然。一般来讲,硅料项目的投产周期约18个月,产能释放速度慢、产能弹性也小,开停车成本高昂。考虑到庞大的在建产能,硅料企业的好日子很可能只剩下2022年。新进入者始终拥有后发优势,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老玩家很可能轻易被财大气粗的新人淘汰。一直以来,分布式光伏市场因为分散、体量小而以民企开发为主。
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将全年装机预测下调10GW,为45GW~55GW,即最差将同比下滑6.6%,最好将增长14%。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下发《关于报送整县(市、区)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》,明确整合资源实现集约开发,全国各地掀起分布式光伏的投资热潮,31省共申报676个县。
在双碳目标的刺激下,资本争相加码光伏,新一轮产能扩张已经开启,结构性过剩和失衡仍然存在,甚至可能加剧,新老玩家厮杀之下,行业格局重构势所难免。过去十多年组件价格基本遵循单边下行的逻辑,2021年的价格反转抑制了下游电站的装机意愿。
除了价格,大尺寸化也是两大头部争夺市场的重要抓手。光伏产业链自上而下大致分为硅料、硅片、电池片及组件四个制造环节,加上电站开发,共五个环节。
光伏电站大致可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类,后者又细分为工商业和户用。硅料价格方面,长城证券预计,硅料价格2022年上半年将平稳下行,下半年或将加速下行,全年价格中枢或为15万元~20万元/吨。隆基在硅片建立起绝对优势后,进军组件业务,与自己的客户直接竞争订单,且抢成老大,破坏了自身的产业生态。一、硅料还有一年好日子2021年的涨价潮之下,光伏制造端四大环节冷热不均。
尽管2021年硅料的高利润已导致扩产,但由于进入门槛高和扩产周期长,明年其与硅片端的产能差距依然明显。2030年碳达峰、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提出后,各界普遍认为光伏行业将迎来历史性的黄金发展周期,但贯穿2021年全年的涨价潮造成了极端的产业环境。
这一价格虽较2021年有所下降,但仍处于历史绝对高位,龙头厂商产能利用率、盈利水平也将继续维持在高位。通威在保证硅料和电池绝对优势的前提下,通过与天合光能(688599.SH)、晶科能源等进行股权合作互补,来保障自身硅片的需求。
2021年,得益于硅料的高价,通威迅速拉近与隆基的净利润差距。其中,分布式光伏气候渐成,市场初具规模。
这引起了国家电投、国家能源集团、华能集团等央企,以及地方国企的浓厚兴趣,与正泰、天合光能、晶科等民企一同跑马圈地。考虑到2020年近半装机发生在12月,2021年全年的增速将远低于市场预期。2021年开始后,硅料环节的量缺价高依次向硅片、电池片传导,叠加玻璃、EVA胶膜、背板、边框等辅材涨价,组件价格年内一度被推回至三年前的2元/W,2020年为1.57元/W。自2016年开始,单晶硅逐步取代多晶硅,技术代差带来了持续的超额利润,作为单晶老大的隆基股份(601012.SH)自然吃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,它与中环股份通过重磅扩产迅速形成了双寡头的垄断格局;晶科能源(NYSE:JKS)、晶澳科技(002459.SZ)等传统组件商不愿受制于人,也扩产硅片;同时也培育出了诸如上机数控、京运通等第三方硅片商,单晶硅片产能趋于饱和。
在双碳目标的刺激下,高利润、低门槛的硅片环节更加受到资本的青睐,超额利润随着产能的膨胀逐渐消弭,硅料涨价更是加速蚕食硅片利润。招商证券测算,全国分布式光伏潜在装机空间超过500GW。
一位光伏企业前高管认为。受价格刺激,国内几乎所有的硅料龙头都已抛出了不小的扩产计划。
1月~9月,硅料、硅片、电池片、组件价格涨幅分别为165%、62.6%、20%和10.8%。一旦终端开始调整,硅料环节将陷入被动。